此次新型冠狀病毒屬于β屬的冠狀病毒,有包膜,顆粒呈圓形或橢圓形,常為多形性,直徑60-140nm。其基因特征與SARSr-CoV和MERSr-CoV有明顯區別。目前研究顯示與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bat-SL-CoVZC45)同源性達85%以上。體外分離培養時,新型冠狀病毒 96個小時左右即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細胞內發現,而在Vero E6和Huh-7細胞系中分離培養需約6天。
病毒對紫外線和熱敏感,56℃ 30 分鐘、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劑均可有效滅活病毒。
1. 傳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 無癥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
2. 傳播途徑:經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 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
3.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潛伏期1-14天,多為3-7天。
1.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后人體早期的癥狀和一般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癥狀有相似之處,主要表現為疲倦、乏力、肌肉酸痛,也有少數病人會表現為胃腸道的反應,比如腹痛和腹瀉。
2.隨著病情的發展,病人會出現發燒的癥狀,發燒度數在37.3度以上。另外還會出現呼吸道相關癥狀,包括咳嗽、咽痛等。
3.隨著癥狀的加重,病人會出現呼吸困難、胸悶、氣短,甚至會出現呼吸窘迫等嚴重癥狀。進行影像學的檢查會發現肺部有磨玻璃樣的肺間質改變。表現嚴重的還會出現膿毒血癥、感染性休克、凝血功能障礙和腎功能衰竭等。
1.標本種類:
(1)上呼吸道標本: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等。
(2)下呼吸道標本:包括深咳痰液、呼吸道抽取物、支氣管灌洗液、肺泡灌洗液、肺組織活檢標本。
(3)血液標本:盡量釆集發病后7天內的急性期抗凝血。
(4)血清標本:盡量釆集急性期、恢復期雙份血清。第一份血清應盡早(最好在發病后7天內)釆集,第二份血清應在發病后第3~4周釆集。血清標本主要用于抗體的測定,從血清抗體水平對病例的感染狀況進行確認。血清標本不進行核酸檢測。
(5)眼結膜標本:出現眼部感染癥狀的病例需采集眼結膜拭子標本。
(6)便標本:出現腹瀉癥狀的患者需采集便標本。
2.檢測項目
(1)血常規、血沉和D-二聚體。
(2)生化檢查:肝功能酶學(ALT、AST、GGT、ALP、TBA、CHE、ADA、LPS、CHE); 心肌酶(CK、CK-MB、LDH、HBDH、hsCRP、HCY、NT-proBNP、Mb、cTnI/cTnT);腎功能(CRE、Urea、UA、β2-MG、NAG/NAGL) 。
(3)免疫學檢查:心功能檢查(BNP/NT-proBNP、Mb、cTnI/cTnT)CRP、免疫球蛋白(IgG、IgA、IgM、C3、C4)。必要時作傳染病學抗原抗體測定。
(4)核酸檢測:鼻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 糞便等標本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
目前新型冠狀病毒沒有特效疫苗可以預防,主要通過減少接觸或暴露的機會,做好個人衛生防護,即可降低感染概率。
1、減少外出,避免去往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合和人多集中地方;
2、 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到公眾場所和人多集中地方,必須佩戴口罩;
3、保持手衛生。用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4、 咳嗽和打噴嚏時使用紙巾或屈肘遮掩口鼻;
5、 醫院就診或陪護就醫時,一定要佩戴好合適的口罩;
6、 做飯時徹底煮熟肉類和蛋類;
7、 避免在未加防護的情況下接觸野生或養殖動物。
有些新冠肺炎COVID-19病例可能前期病癥較輕,但后期突然加重,這與病人感染和導致“炎癥風暴”有關。所謂“炎癥風暴”,專業術語叫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即SIRS。假設病毒最開始從呼吸道進入人體,進入后可能會先在咽部等地方停留,此時身體就會有炎癥細胞(比如白細胞、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等等)聚集在這一局部。這些炎癥細胞會分泌一些細胞因子,以局限或者清除這些病毒。 但細胞因子分泌后,身體又會對細胞因子產生反應,如果此時身體的反應太過嚴重,就會產生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
可以說,病人的感染激活了機體的免疫細胞,大量的免疫細胞攻擊病毒,并殺死病毒所在細胞,造成細胞大量死亡,引起機體的損害。通常,正常的免疫是保護,但過度的免疫就是損傷。總而言之,人體的炎癥因子,就是把“雙刃劍”,不僅可以殺掉病毒,也會給自身造成損害。
當炎癥風暴發生后,新冠肺炎病人的病情會突然加重,不僅導致肺部的損害,還會引起腎臟、肝臟、心肌等器官的損害。此時肺泡內的巨噬細胞調集細胞因子,可能會產生劇烈反應,最終導致ARDS,即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或稱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炎癥風暴”出現的患者個體差異不同,如果收治的病人本身就有基礎疾病,比如糖尿病、冠心病、腎功能不全等,在 “炎癥風暴”的作用下,就會引起多器官衰竭從而導致死亡。
參考文獻
國家衛健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2020-2-3.
(彭益編輯)